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用斋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普同供养佛法僧三宝及法界有情。吃饭时应提起正念,食存五观。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用斋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普同供养佛法僧三宝及法界有情。吃饭时应提起正念,食存五观。
过堂仪轨
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端身正坐,翻开碗。
首先将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然后念《供养偈》,开始行堂。过堂(用斋) 期间,大家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对行堂人员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人员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用斋人员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不得嚼食作声,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
开始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
示意多少
第二遍行堂时,用斋人员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轻放到桌子边沿,注意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可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费食物。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须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表示少量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表示需要稠的
对于稀饭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
表示需要稀的
需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平划一下。
用斋完毕
三遍行堂之后,行堂的人开始巡开水,荡洗干净碗里剩余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吃完饭之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
当大家食毕,僧值师父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维那师父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然后念佛出斋堂。
以上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
二时过堂,食存五观。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计算思量我们所吃的食物,从种植、耕耘、收获、加工,其中饱含了农夫的血汗,粒粒皆辛苦。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检讨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是否堪受供养。当自策自励,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对美食不起贪心,对劣食不生嗔心,以平等心待之。众生的过患,以贪为根本,如果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修行之人,常念心中过患,使其远离过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身体饥渴的疾病。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吃饭只是为了维持体力,用功办道,不应在食物上起分别好恶之心。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要借假修真,少食容易饥饿,体衰力弱,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所以,僧人过堂吃饭的斋堂,也叫做五观堂。
古德云: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1、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知准备吃饭,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2、供养省力: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性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3、平等无我: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不同供养,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4、不偏众食: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5、甘苦同受: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6、存在念故: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谓存在念。
7、如法如理: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没过堂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使人心安道隆,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8、起止威仪: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见生欢喜及恭敬心。这就是现身说法。
以上八点是过堂吃饭的好处。又五观堂内,有一副对联,希望能够依文生义,明白道理,联曰:“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名号。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时时念佛。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闻,就要努力修行、念佛,勿空过时日。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默念佛号,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所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欢的饮食而贪心,也不为不喜欢的饮食而厌烦 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端身正坐,翻开碗。
首先将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然后念《供养偈》,开始行堂。过堂(用斋) 期间,大家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对行堂人员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人员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用斋人员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不得嚼食作声,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
开始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
示意多少
第二遍行堂时,用斋人员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轻放到桌子边沿,注意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可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费食物。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须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表示少量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表示需要稠的
对于稀饭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
表示需要稀的
需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平划一下。
用斋完毕
三遍行堂之后,行堂的人开始巡开水,荡洗干净碗里剩余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吃完饭之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
当大家食毕,僧值师父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维那师父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然后念佛出斋堂。
以上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
二时过堂,食存五观。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计算思量我们所吃的食物,从种植、耕耘、收获、加工,其中饱含了农夫的血汗,粒粒皆辛苦。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检讨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是否堪受供养。当自策自励,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对美食不起贪心,对劣食不生嗔心,以平等心待之。众生的过患,以贪为根本,如果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修行之人,常念心中过患,使其远离过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身体饥渴的疾病。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吃饭只是为了维持体力,用功办道,不应在食物上起分别好恶之心。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要借假修真,少食容易饥饿,体衰力弱,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所以,僧人过堂吃饭的斋堂,也叫做五观堂。
古德云: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1、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知准备吃饭,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2、供养省力: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性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3、平等无我: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不同供养,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4、不偏众食: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5、甘苦同受: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6、存在念故: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谓存在念。
7、如法如理: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没过堂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使人心安道隆,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8、起止威仪: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见生欢喜及恭敬心。这就是现身说法。
以上八点是过堂吃饭的好处。又五观堂内,有一副对联,希望能够依文生义,明白道理,联曰:“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名号。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时时念佛。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闻,就要努力修行、念佛,勿空过时日。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默念佛号,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所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欢的饮食而贪心,也不为不喜欢的饮食而厌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