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从呱呱落地到百年寿终正寝,都处在顺境之中,做起事来样样得心应手。因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顺境和逆境总是伴随而生的,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或者某人的一生中,逆境要大于顺境。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顺境时要居安思危,处于逆境时,要振奋精神。 佛经上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当处于逆境时,应这样想,这不是我一个人在受这样的遭遇,在我以外还有很多的人受着同样的遭遇。倘能这样想,那么所受的痛苦就会减轻,承受的能力也就会增强。再说逆境也是顺着条件的改变而转化的,即佛经上说的:“诸行无常。”行者,迁流的意思,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时刻都是在起变化的,因此,不必拘泥于一事一时。还有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你即使怀着好意去处理一件事,往往也会发生误解,甚至遭到恶意诽谤或造谣中伤。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精神上或身体上都是痛苦的。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开导须菩提的一段经文:“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佛陀这样告诫学佛的人,要远离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修学菩萨所修学的“六度”万行法门。“六度”即精进、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修学其中任何一种法门,都可以达到菩萨的思想境界。因此,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不要产生怨恨情绪,也不要急于去申辩表明自己的心意,让时间来作结论。这里既要有修持禅定的功夫,也要有受忍辱的精神。
那么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呢?这里又要谈到无我相的问题。佛教认为:“万物从缘起。”所谓缘聚则生,缘尽则散。拿我们的身体来说:佛教认为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即地、水,火、风。究其实,“我”是不存在的。大家不妨试把人的身体分析一下,“我”在何处?身体哪一部分是叫“我”的,所以佛教主张无我论,不要把“我”看得太重,乃至于执着我来,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佛教劝人修行常常这样说:“来时光赤赤,去时赤条条,万贯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这里说的“业”是指“业力”,即人生在世所为善恶之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以上说的是“我执”。佛教还要人去除“法执”。所谓“法执”,即执着我以外的东西,例如金钱、房屋等等,这是我的,别人谁也动不得。比如有人失落一件东西,说什么也想不开,放不下,念兹在兹,耿耿于怀,徒伤精神。其实身外的东西不要看得太重,受金钱物质所左右,这是放不下的表现。我们学佛的人,要根据自己的力量修持“布施”法门。所谓“布施”即以己之财事分布于他人,名之为“布”,舍己惠人,名之为“施”。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扶贫济弱的慈悲心肠。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通过我们的“布施”而使别人减少痛苦,获得幸福快乐,这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总之,真正做到养身,要先放下。放下身心,不执不著,无我我所,离欲离染,如此才能滋养生身和净化色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