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这里面有些原因是可以非常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原因不好用语言表达,它要经过实际的体验来领会。 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我觉得,对出家人的生活来说,早晚课是必要的,必须的。 在家学佛的人也可以有自已的早晚课,而且早晚课的时间、内容、方式都可以灵活掌握。 出家人的早晚课一般要在寺院里面集体做,集体做早晚课在一个团体的生活当中有多种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使人精进。 寺院里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上早课,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我们这里是四点半,有一些寺院是三点半,夏天可能不觉得怎样,冬天就非常冷。 所以出家人要早起,不能睡懒觉,这对每一位师父都是一个约束。这种约束是通过早课的制度,通过集体课诵的形式形成的,不需要特别地有人去督促。 有一句俗语,“早起的鸟有虫吃”。那么早起的人呢?早起的人在心理上有优越感。有时候我们早上起来念完经,吃完饭,天还是黑的,一般很多人还在睡觉呢。 春夏天,虽说天亮得早,人们不一定起得早,但我们还是早起,这时能听见春天的鸟鸣,看到满天的繁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宇宙生命的运行,心理上有一种健康的优越感。这不是傲慢,而是于身心有益的优越感。 早晚课能督促我们早起,使我们不懒惰,在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有时候早起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冬天很冷。你会想再睡一会儿,再躺一躺,觉得很累。 我们的老和尚曾经说过,一听到打板的时候就应该“腾”一下起来,这才是正确的。 你在床上多躺几秒钟、几分钟,在人生的路上可能就因为这几秒钟、几分钟,把事情耽误了。所以在早上起床就体现出精进,体现出生活的态度。 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钟,在团体中养成自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早晚课的直接作用。 第二点作用是使我们能够自利利他。 在出家人的生活中,通过做早课晚课,一方面诵经自修,另外一方面也是利他,就是为世界、为众生祈祷、祈福。 现在我们一般不太容易理解,说为别人祈祷,有用吗?有那种力量存在吗?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以宗教的形式在祈祷,比如佛教诵经、念诵咒语。它在无形之中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氛围,营造另外一种生态。 祈祷所念诵的经文和咒语,有其特定的内涵,通过出家人集体的祷告,确实能够产生超越我们想象的力量。 这一点,也有人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其实即使没有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它也是事实。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近代物理学认为一个物质的结构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个事物的存在,普通人多半会注意到它的粒子性。因为粒子的特性是可触的、可见的,比如说一个个的固体。 另外一个特性是它的波动性。一切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构成。这些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我们观察这个茶几,看起来它是没有动,可是它内部的电子质子没有停过,一直都在运动。它们的运动就在环境中形成一种波。 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包括人在内,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除了所占的空间,从微观粒子这一层面来讲,它每时每刻还在向周围传达一种波动,一种震动。 我们早晚课诵念经就是通过一种声音,还有每个人的心力,向世界传播一种波动。这种波动是一种和谐的力量,能给世界带来吉祥和安宁。 语言的力量也很强大,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三个完全一样的碗或杯子,装进条件完全一样的刚蒸熟的米饭。 你每天对第一碗米饭说,“我喜欢你,我谢谢你!”;对第二碗米饭说,“我讨厌你,笨蛋!”;然后呢,对第三碗米饭不理它,也不骂它,也不赞美它。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这三碗米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被赞美的那碗米饭发酵了,就像酿酒一样,微微地带点酸味,带点香味。每天被骂的那碗发霉了。 那个不被理睬,漠然视之的米饭是什么情况呢?你们想的可能是在发酵和发霉之间,可是事实上,它比发霉更糟糕,它发臭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第一,说明人的语言本身有力量。 即使你说“我感谢你”不是真心的,没关系,你就说我感谢你,它同样能产生正面的力量。 语言的这种力量是人类在长时间的集体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在这种习俗的符号里面,我们看见“感谢”两个字就很高兴,看见“笨蛋”就不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