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长老曾说过:“佛制结夏安居,是有种种道理的。夏天路上多虫蚁,佛以慈悲为本,怕出门踏伤虫蚁,平常生草也不踏,夏天禁足是为了护生。又夏日天热汗多,出外化饭,披衣汗流,有失威仪,故禁足不出。”
什么叫安居?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静处思惟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 依照佛教戒律,结夏安居是佛教僧团一年中的重要行法。每到安居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开始。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这是由于地处亚热带的印度,气候燠热多雨,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出家人为避免出外托钵行化时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全部内容,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一般以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
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大家齐聚一堂,若有犯戒者,当众忏悔,称为自恣,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三月之中,僧众互助,精进修持,道业增上,甚至证得圣果。十方诸佛心生欢喜,所以七月十五这天还被称为佛欢喜日。 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加强学佛信念和佛学水平。
二是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
三是学习参禅打坐,讽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种佛事,作一名如法的僧人。夏安居期间,每天五堂功课,上殿、过堂、念佛、拜仟等,十分忙碌。
《资持记》有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
中国古代的丛林寺院,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寺院中,禅门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说天天都是安居。 安居制度沿袭至今,已成为佛教传统,在佛制戒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个月的安居,是让长期劳作、运转的身心休息一下,有个缓冲的机会。通过经教的薰习,能把正念提起;通过禅修,培养定力。在五欲尘劳面前能有定力,不会沉溺其中,为八风所动。
佛陀当初教导僧众如何结夏,何尝不是对千秋万代的出家弟子众最深情的饶益?毕竟佛陀制定安居制度的真正用意是为了佛弟子可以定时定量的集中性修行,专注潜修,克期取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