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plate/sxp_bbs_29s/img/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21-6-11 05: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诵经
这时候,你可以诵经。早晨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诵《金刚经》,诵《大悲咒》,或者诵三遍《心经》……都好。跪在佛前诵也行,在佛堂旁边放个凳子,坐在那里诵也行。诵经的时候,要放下一切,专心致志。
诵经有两种重要的方法。一种叫止诵,一种叫观诵。
止诵的时候,心无杂念,一字一字,好像流淌的泉水,一滴一滴,总是流在同一个位置上。
当止诵有一定功夫了,就可以观诵。观诵,比如诵《心经》时,“观自在菩萨”,观想有一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怎样一种境界呢?
或者诵《弥陀经》时,诵到各方有佛,你就观想自己处在虚空之中,看到东方有很多佛,西方有很多佛,南方有很多佛,北方有很多佛,忘掉你这个佛堂,忘掉你这个家,忘掉这个地球,这就是观。
如果止诵,就不要去思维,不要去分别;如果观诵,就要思维法义。比如诵《金刚经》,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感觉呢?你就要思维这个法义。
当然,这个法义你要提前抉择好,诵经的时候,只是一刹那间而过。为了能够观诵,平时你要去听闻讲《金刚经》,了解其中的意思。
诵经后,我们要回向,回向给谁呢?给所有众生。不要只想着你自己。不要想着:“我今天腿疼,我念一遍《金刚经》吧。”如果你腿疼,你要想着:“十方世界所有和我一样腿疼的众生,今天腿疼都消失了。”把你的心量扩开,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转。
如果在你身上打转,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回向,真正的功能是什么?就是冲破自我的局限。不是去执著什么,而是放弃、舍掉。
回向之后,再礼佛三拜,结束你的功课。
五、早餐
下来,作为家庭主妇的,就是要做早餐了。
我们现在的人很懒,大多睡到九点四十五分才起床,尤其是年轻的人,不做早餐。医学上说,早餐如果不吃的话,心脏负荷会超重,而且特别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所以早餐一定要吃。
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这是合乎生理规矩的。现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早上几乎不吃。当然我们也不必强求谁。可是,你想身体健康、精神百倍,就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做早餐时,你不应该想到:“天天给先生做早餐,给孩子做早餐……多麻烦,这简直是一个负担!”你应该怎样来想呢?应该想:“我今天要供养他们,供养我的父母,供养我的家人,乃至要供养三宝,要供养一切人。”用这种心态做事,你还会牢骚满腹吗?肯定不会,心态肯定会很好。
我们为什么会烦恼?就是自己在做这件事,但是心态不好。为什么心态不好?就是老觉得:“我在给别人做事情,我给你做事情,我对你这么好……”那你就违背了布施的原则,三轮体空的原则,就是没有我,也没有施的东西,也没有受施的人。
可是我们处处著在这个上,觉得“我在给你做东西”,很烦恼,好像受压迫的感觉。所以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慨叹:“女人很辛苦!”
女人很辛苦吗?女人是菩萨,一点都不辛苦。这个世界离开了女人能转吗?女人很重要。不要觉得辛苦,应该觉得很高兴。把先生、孩子、父母、师长,都要照顾好。
六、吃饭
做好了饭,就要吃饭。这里有重要的仪规。对居士来说,在佛门里吃饭,和在家里吃饭,要求是差不多的。
第一个要求是什么?静默。不准有声音。不准唱一首锅碗瓢盆的赞美曲,“啪啪”地响。安静的吃饭,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发出各种响声,别人听了也烦恼。所以佛教的吃饭,严禁说话,严禁杯盘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我在西安大雁塔住,那是玄奘法师翻译经典的地方。当时玄奘法师的译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
有一天皇帝来参观,看见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里吃饭,却听不到碗筷的响声,而且没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么肃穆,多么庄严。皇帝吃了一惊,对玄奘法师说,假如我的军队像你们这些出家人这样整齐,那我的军队可以所向披靡。
第二点,不要挑好坏。能吃就要有感恩之心。你要想到,很多人还没得吃呢。知足才能常乐。
第三点,吃完之后,大盘子放在底下,小盘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盘子放在上面,然后你再走,这是一个重要的规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盘子的服务员没来,他们也会把吃完的盘子这样叠放起来,非常整齐。不像我们这边吃饭,经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残羹剩饭,像战场一样。
吃饭的规矩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修养,代表着内心境界。你有没有知识、文化,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跟我面对面地吃饭,我能看穿你。
这代表着人的修养。以前我的师父告诉我:“你允许你的地板上有这么大一片污点,你一定会允许你心中有比这更大的一块黑暗。”生活中整整齐齐,活得才精神。
第四点。请客吃饭,客人没到,我们不能先动筷子。作为小孩子,长辈没到之前,不能先吃。
但是现在的教育不同了。现在家长让最小的先吃,孩子吃完大人才吃。
以前不是这样。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孩子先吃完了,要对父母说:“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许,才可以离开。如果父母没说话,就应该坐在那里,等他们吃完,一同起身,这才是规矩。
现在太“民-主”了,反倒不好,人没有上下。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没有师长,没有规矩,就这么乱。
我们作为佛教的居士,吃饭的时候更应该遵守规矩。作为家庭主妇,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这都不消说了。
七、晚课
这些话说完,已经日暮了,我们要说到晚上的功课了。晚上,我们依然在佛前要上香,要礼拜,要问讯。
我要说到打坐的一些仪规。打坐是修行重要的一课。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没有禅坐的功夫,你的心就无法安静,你很难做成大事。
古人讲,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书》里边的话。你的心宁静,你思考问题才能够很远,才能够广阔。一个烦躁的人,你能想出什么法子来呀?你连你的烦躁都解决不了,能解决其他问题吗?
晚上,我们在佛前烧完香,礼完佛,可以开始打坐。具体怎么办呢?最好是双盘起来。不能双盘,那就单盘。不能单盘,那就散盘。实在是不能散盘,那就直直地坐在这个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