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师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前,先是降服了前来侵扰的魔军(具体情形参见今日第四篇推文),于是八相成道之中也就有了降魔一项。我们平日的话语里,也常听到魔之一字,如“邪魔外道”、“走火入魔”、“斩妖除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仿佛魔就是青面獠牙的穷凶极恶之徒。那么在佛教里,魔究竟是什么含义,又有几种魔呢?
中文里本来没有“魔”这个字,在翻译梵语魔罗时最早用的“磨”。直至梁武帝时,他把“磨”字下面的石改为鬼字,令人望字生畏,遂成“魔”字。而事实上,魔的长相并不如此字外形那么可怕,他们非但不丑恶粗陋,往往还有殊胜的色相。我们所常说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属,他们其实都是天人,具妙色身,只是知见存在问题。而我们一般人想到的妖魔鬼怪并非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长得很俊美姣好的,然而也由于他们外貌美好,这才屡正可怕,因为让人无法望而怖畏,知所趋避。
梵语魔罗主要有四种意义:
在恼乱心的方面来说,修行时心里常会起烦恼,通常是莫名其妙地冒出烦恼来,或者本来只是一丁点小事,却突然不可理喻地勃然大怒起来。事后连自己也觉得很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失态,这便是瞋魔作崇。或忽然没来由地悲伤流泪不止,不觉知的行者还以为是对佛经或佛法的感动,这其实是悲魔作祟;或有时魔能令人忽然大喜不能自己,因而平静不下来,乃至令修行停摆,此亦喜魔所作;乃至于令人见种种恶形、听到种种恶声,而令其修行中止。
至于身方面的恼乱,例如魔力使然,令勇猛精进的行人无缘无故忽然生病、受伤、受灾、受难、或遭种种意料不到的意外,从而令他无法修行,凡此皆是魔事。
此外,魔还有留难之义:在修行的时候,魔会化现种种障碍,令人修行不得进展,故称留难。
以上所讲的是魔的定义及种种魔事的行相,那么魔究竟有哪些类别呢?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曾说到:“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下面具体介绍:
更进一步地,龙树菩萨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意思是除了诸法实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因为唯有诸法实相能令人真正证大菩提,除此以外皆与邪魔相应,令我们走错路、岔路、冤枉路,远离菩提正道。这是关于魔的定义中最严格、也是最究竟的一种说法,愿一切佛弟子皆善思之,以此为依。
以上都是就广义的魔来说,狭义之魔往往特指天魔,其中也包括一些鬼神之属:所谓小魔、魔民、魔子、魔孙、魔使、魔党。天魔有魔子、魔民,为魔王所使,以成就其魔事。鬼神若为魔所使,则亦成为魔之伴党。但此处的鬼神皆是指恶鬼神而言,因为恶鬼神才会破坏人修行,善鬼神则不然,反而护人修行。而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得以成道,必定四种魔事都已降服,若具体到佛在成道前以慈力降服的魔,则往往专指天魔。
综上所述,魔最重要的就是破坏,所以凡能破坏他人善事的,都叫做魔,或与魔相应、与魔心相应。因此大家不要把魔想得太奇怪,魔就是障碍、恼害的意思。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只要障碍我们修道,令我们偏离正法,乃至背道而驰,这些都是魔事。因此,为佛弟子若能实时觉知,忏悔自己无始业障,住于正念,仍有可能止息魔事。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所有这些障碍,往往是修行比较认真、精进的人,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或感召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能克服这些障碍,我们的道力便得到强化,障碍也不再是障碍,而是助道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