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9 12: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⑤ 经济上的中国化
上层建筑的宗教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印度佛教的经济基础不牢靠,导致一摧即毁,此为原因之一。因印度佛教只靠托钵,没有寺院经济基础,没有山林田产等。中国佛教不同,讲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土地,有农作,自力更生,这是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之一。现在强调佛教要抵制商业化,但农禅事业还是不被禁止,也说明这一点。中国佛教亦经摧毁,但又不久顽强重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寺院经济与土地的存在功不可没。
⑥ 政治上的中国化
比如:“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此为东晋道安法师语,见《道安法师传》。
有虎溪三笑故事:“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慧远,始终不过庐山虎溪。有次慧远与陶潜及陆静修畅谈甚欢,谈兴正浓,刚跨过虎溪桥,就听虎叫声,提醒慧远,因此三人相顾而笑,故谓虎溪三笑。
不出虎溪的东晋庐山净土宗初祖慧远有不少重要论述,比如“沙门不敬王者论”,认为沙门既出家,就不应再敬拜王者。但是,最终行不通,最后还是沙门妥协了。因为,人王即法王,仁王即法王,辅助服从人王仁王即大忠,佛教有《仁王护国经》。
历史上,教权与王权:从来是教权服从辅助王权。历代高僧对此,从不糊涂。比如弘一法师: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圆瑛大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赵朴初:爱国爱教,守法持戒。
佛教创立者,佛陀也是爱国护国典范:佛陀护国,三次阻止琉璃王领兵攻打母国。虽然,迦毗罗卫国最终未能挽救,祖国被灭。那是因为,共业难转。
但佛陀也尽心尽力了。说起此共业,源于释迦族曾经污辱8岁的琉璃王,因其为其父与女奴所生之子,故被释迦族人拒绝进入佛陀即将说法的讲堂。为此,琉璃王在从小时就发誓要报复释迦族,后来,风水轮流转,女奴之子成了强国之王,释迦族劫难降临,结局惨痛,释迦族人被琉璃王军队埋土里,只留个头露外面,让奔马去踏。
释迦族名将摩诃男向琉璃王请求建议:自己跃入水中后,即让释迦族人逃生,能逃多少是多少,如他憋气难忍,从水中跃出水面后,还未逃成的,就让琉璃王军队处死。琉璃王允之。摩诃男跃入水中,以头发缠于水中树根,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佛陀与君王关系一直很好,甚至诸多王子随其出家,佛教供奉者亦不乏帝王公卿。可见,佛教与政权关系一开始就很好。这也说明,佛教认为,构建和谐的政教关系非常重要。在中国,一直是没有法外之地,没有法外之人,当然,也没有法外之教。佛事中的疏文里就常说:国基巩固、治道暇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或大众安和。既使刻《大藏经》,也经常为了“祝圣万年山”。福州开元寺碑文就写着:闽山永高,闽江永清。
⑦ 艺术上的中国化
如雕塑佛像,南北传的风格不大相同。画像亦如此,佛事用品亦是。服装艺术亦这样,南传佛教偏袒右肩,我们是唐装。建筑艺术更是:我们的殿堂是中国式,我们的塔是中国式。总之,从文学、绘画、雕塑、诗歌、建筑、音乐,舞蹈等等,皆各不同印度风格、不同印度样式。中国式如敦煌石窟、库车千佛洞、南京栖霞石刻等。中国式佛教艺术融进了印度式、罗马式、波斯式,但以中国式为主体。
⑧ 教育上的中国化
这在中国,更多体现在佛教各大宗派教化风格特色上,如禅宗的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之神奇传法,如密宗的死生相续的神秘转世。
近现代佛教学院的教育,则是人间佛教模式教育,守正传统与创新现代。佛教教育的中国化,其核心,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中国化。我们的院校,就是以“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作为培养僧才的指导思想与办学原则,培养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化僧才。
⑨ 伦理上的中国化
儒家讲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家认为,此为小孝。僧团不婚,以天下人子女为己子女,以天下人父母为己父母,是为大孝。大孝是大爱,大爱是大慈悲。
剃度出家,也是报恩父母,将功德回向父母,是为长孝。子虽出家,不弃父母,有孝养父母之义务。
父母儿女伦理关系上,如儿女是僧人,则父母先拜儿女,然后儿女再拜父母。父母拜的是佛教三宝,儿女拜的堂上活佛。所以,佛教有《父母恩重难报经》,祖师高僧孝顺父母故事,很多很感人。
⑩ 修证上的中国化
中国传统哲学,包括佛教,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为时空不同了,所以,人事的因缘也不同,根机也不同,法门也就不同了。如中国禅之特色四法:默照法、话头法、念佛法、止观法,这是中国禅宗很核心的修证法门。中国佛教八宗的其他修法亦是。中国禅堂一套与南传禅法差别很大。南传佛教禅法主要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门如,内观、不净观、白骨观、慈心观、无常观等等,这从南传佛教修证要典《清净道论》里可见一斑。
⑪ 体验上的中国化
南传佛教侧重于讲出离心,求解脱,为罗汉道。即所谓的“自利”。
北传佛教侧重于讲菩提心,度众生,为菩萨道。即常说的“利他”。
南传佛教:大悲天下苦;北传佛教:大慈天下乐。但南北传佛教同为佛陀之教,各有所度,一体两面,异途同归。
二、佛教中国化的法理依据与历史经验
① 法理依据上
佛教讲根机说,随缘度化,随机逗教,因缘不同,则用不同,则事不同。昨天不同今天,今天不同明天,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也不同。基于因缘法的佛教,也一样,不同时空下,因为度生的需要,所以,显现的形象也不一样。这是本性如如不动,方便法门气象万千。佛教为何多次结集,就是为了结集圣典,因材施教。
② 历史经验上
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条:
教义上的新解:如菩萨道与人间佛教。佛教五戒对应儒教五常。
政治上的认同:如“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爱国爱教。
文化上的融合:如三教融合。普度众生与为人民服务。
生活上的接纳:如“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禅茶一味,禅墨一味。
此为基本经验,有这四条,才可本土化、大众化、生活化、当代化。
三、于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应努力的方向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告知我们,我们应:
贴近时代,紧跟时代,与时代同脉搏,与时代同呼吸,走人间佛教道路。关键点是:自觉服务人间,积极奉献社会。
自觉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积极融入新时代进步文化,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精神上、情感上、气质上,与新时代相适应。关键点是:在佛教核心精神上、在佛教僧团意识上,要与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同频共振,同弦和鸣。
自觉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佛教特色的理论体系、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慈善体系、修证体系。也就是,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信仰系统、道风系统,实现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关键点是:佛教今天与明天,能够健康传承,稳健延续,有序发展!行深致稳、行稳致远。
四、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始终不动摇
佛教诞生2500多年,佛教入华2000多年,为何还要继续中国化?综上所述,因为:
① 历史经验表明,这是佛教自身的生存、延续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就是,教内自身有这种要求。佛教有机体,只有内部自新,才会不教条,才能不衰败。
② 社会对佛教有这样的要求,因为,当今世界处于复杂的大变局时代,中国迎来百年乃至千年难遇的复兴机遇,国兴才能教兴,国与教也是命运共同体,要同舟共济,和合共生。
③ 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中的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衰败就是苦难。祖国要崛起,民族要复兴。中华佛教也一样,也当与时势相调适。这样,才能与新时代的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否则,新时代的佛教,便可能成为中华复兴与中国富强的拖累,甚至成为阻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