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源佛教网

搜索
查看: 650|回复: 0

一盏清茶和佛门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1866

主题

1933

帖子

68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54
发表于 2021-3-22 06: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HS1396591179 于 2021-3-22 06:27 编辑

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中也有零星的关于饮茶的记录,不过大多是将茶叶作为药来使用,真正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是中国佛教。要知道,许多品种的茶叶,其原产地就是中国。千百年来,人们饮茶成习,茶文化已经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因为中国佛教徒较早就认识到茶的保健、抗病、提神作用,故而提倡僧人饮茶,茶便与佛教珠联璧合,融入佛教的发展和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之中。《百丈清规》多处提到“茶”,如“茶鼓”(击此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奠茶”(供养佛菩萨)、“普茶”(请全寺僧众饮茶)等等。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说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的记载。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寺院专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想不到如此众多的宗教活动竟然都与茶相关。因为僧人不能饮酒,所以皇帝就经常赐予高僧或名寺以茶叶,表示对出家人的尊也正由于中国佛教重视和提倡饮茶,茶叶总不能一直依赖朝廷恩赐,寺院必须自己更生,自己种植。本来,这也符合于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的。茶叶中很多名品都是由寺庙培植的,即使有些并非原产于寺院,但先前默默无闻,要跟寺庙、佛教、僧人相结合之后,才能名重天下。名茶创始于寺庙的,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又称小青茶,由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而得名,俗称“吓煞人香”,清香醇甜原产在缥缈峰西北深幽之地的小青山坞,山下有一古刹名“水月寺”。早在唐、宋时水月寺小青茶早就受到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青睐。古时寺院有山地百亩,栽有茶树、梨树及其他果树。小青茶被列为贡品后,每年,山僧早春焙制的新茶,均有苏州府台派员用快马送往京都,深受帝王和百官的赞赏。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改定名为“碧螺春”。佛教寺院提倡饮茶,同时主张亲自从事耕作的农禅思想,因而许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种植茶树,采制茶叶。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宋元以后“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生,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武夷岩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僧徒们按照不同时节采回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屯绿茶”的前身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由茶到茶具,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