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个楚庄王,一次在作战中大获全胜。为了庆功,楚庄王大宴群臣,还专门让王妃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到了晚上仍未尽兴,于是楚庄王命人点烛夜宴。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熄了。趁漆黑一片,有个将军仗着酒兴想轻薄王妃。王妃拼命挣脱,顺势扯下了他的帽缨,然后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国王查看谁没有帽缨,以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那位将军见此情景,酒一下子全醒了,心惊胆战地等待处罚。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王妃的诉说,却大声宣布:“寡人今日设宴让大家欢聚,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酒后失态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请大家全部去掉帽缨,尽兴饮酒。”并传命重新熄灭蜡烛,等众臣都把帽缨取下来后,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后来,楚国与别国发生争战,楚庄王带兵迎战时被敌军围困,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名大将奋不顾身地冲入敌营过关斩将,勇猛地将楚庄王救了出来。 楚庄王对他特别感激,一问之下,得知此人就是当日那位没有帽缨的将军。 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可见,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格言联璧》中也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意即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有错误的必定是别人,应善待的必定是自己。 世人大多就是这样,喜欢指责别人,喜欢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讨厌承认自己是错误的,特别是当自己占了道理时,让自己主动退让一步,承认自己不对,更是困难。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德,教导我们对他人要有爱心、要宽厚,但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避免争强好胜之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人格是健全的,而且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孟子说,要求别人太多,而自己做得却很少,就像不锄自己田里的野草,却闲得无聊,去挑剔别人的田中野草,这种人是很讨厌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宽容别人的争强好胜、好为人师之举,以避免冲突;另一方面回过头来我们要多看到自己的缺点,多严格要求自己,避免自己走上令人讨厌的争强好胜、好为人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