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的最后一堂课
一行禅师在《佛陀传》的最后一章,描述了释迦佛入灭前的场景:
佛陀的最后一堂课
佛陀和比丘们到达娑罗树林时,已是傍晚时分。佛陀着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之间稍作清理,让他在那儿躺下。佛陀侧卧着,头顶向北。所有比丘都围在他身边坐着,他们都知道佛陀当夜便要进入涅槃。
佛陀向上望望四周的娑罗树,对阿难陀说:“阿难陀,看!现在还未到春天,但娑罗树上已开满了红花。你可见到飘下来的花瓣,都落在‘如来’和比丘的僧衣上吗?这树林真美。
你又看到西面天边那火红的落日吗?你可听到娑罗枝叶在微风中的簌簌声响吗?‘如来’ 觉得这些东西全都那么可爱动人。
比丘们,如果你们想使我高兴,如果你们想表达对‘如来’的敬爱和感恩,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教理活用,实践于生活之中。”......
佛陀又默默地望了僧众一遍,然后说道:“比丘们,细听‘如来’现在要说的话。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佛陀合上双目,他已说了最后的遗言。大地震荡,娑罗花如雨般从天降下。每个人都感到身心颤动。他们知道佛陀已进入了涅槃。
每当我面对难以割舍的生离死别之时,总会读一读上面这段文字。每次读起,仍会落泪。每次落泪,都在成长。
上面的文字中,传递着几个非常关键的讯息:
01 世尊看到了这世间再平常不过的美,夕阳西下,落日红花,可爱动人。为何而美?因为一代教法圆满,示现因缘到此,心无挂碍,万般皆美。02 对世尊最好的怀念,是带着这些珍贵的法义,去面对自己将要面对的,解决终须到来的,追求必然抵达的,才不枉彼此因缘际会下,世尊一番良苦用心。
03 无常迅速,有聚必有散,如娑罗树花,有开必有谢。而要免于无常,必当以解脱为要。如何解脱:世尊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04 世尊示现生死,是最后的教法,是对无常最妥当的诠释,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 一些有效的方法
丹霞子淳禅师曾道:“相逢相别休怀念,千里同风德乃邻。”
要做到如此洒脱,不仅需要磅礴的胸襟和淡世事的智慧,更需要对“实相”的笃定和对彼此道心的无疑。
对于平凡的我们,既看不到未来,也看不清眼前,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告别?既然告别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是否有一些方法,让自己面对生离和死别之时,至少不那么悲伤?
○方法1:给与祝福,常怀感恩
告别,是缘起的一部分,也是相聚的必然结果。既然告别在所难免,那首先,你应该给予每一份告别,最诚挚的祝福。
祝福对方身体健康,祝福彼此生活好运。有了健康,便无病无恼。有了好运,就快乐无忧。祝福,能让彼此安心,也能给予彼此最善良的能量。
记得,包括你的父母长辈,你的朋友爱人,在每天、每次的告别中,都给予哪怕最简单的祝福吧,别藏在心里,留下遗憾。
○方法2:不留亏欠,不生怨恨
相聚之时,当给足自己的诚意,也当尽力付出。如果能够认识到缘起的不可思议,以及轮回的无能为力,那你就应该知道:
此生哪怕一面之缘,也是彼此轮转无数劫之后的不易。既然已走过千辛万苦,为何不倾囊相待?既然此后一别,必定又是山高水远,再会遥遥无期,为何要留有遗憾和怨恨?
珍惜当下,是告别时最好的告慰,哪怕,只在朝夕。
○方法3:不要许诺,不要贪着
人之所以遗憾,是因为太多未完成和想得到。不轻易许诺,是因为彼此变数太大,很多承诺来不及兑现,就得奔赴下一场盛宴。
不要贪着,也是在于珍视当下,别太寄希望于以后如何,因为你所谓的以后,他不一定能参与。
凡事不要留下遗憾,这是一个清醒的人应有的价值观念,也是一个智慧的人应对无常的准备。
○方法4:常做功德,深观无常
要应对无常,还得多行善积德,才有力量和智慧。面对告别,我通常会选择诵经祈福,回向给对方。
如果是短暂的分别,我会默念三遍《心经》,赠予对方;如果是此生的分别,我会为这个人专门诵49天《阿弥陀经》和《金刚经》,愿离苦得乐,一路走好。
这是我目前能做的、坚信的最有价值的祝福了。分别的方式很多,但祝福的方式,诵经足矣。
■ 十阅春秋,怎不怀念
最后,让我们以《嘉兴藏》中,隐元禅师一则法语做结束:
隐元禅师法语
前蒙见召,福严一期回山,迄今十阅春秋,无日不怀念也。
想因缘出处,随之以时,天亦不能定其去住,况人能固?
必乎别后,株守寒严,世界攘攘,难以忍言,想众生业重所致。纵有法力,无如奈何,第存佛心以俟之良矣。
这则法语,十年前曾抄录下来,没想到十年后仍会有缘分享。
世界有时很小,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你我就在一趟列车上拥挤着驰骋向前,遗憾的是,中途到站下车的你,再次换乘,已是面目全非,不能相认。
天地有时很大,山河流转,沧海一粟,你我的一场相识,短暂得如同一次桂花树下的茶叙,抬头赏月,低眉品茶,寥寥数语,一别,竟是不可再得。
怎么办?
那就带着彼此身上最美好的品质,继续好好走下去吧。如同隐元禅师所言,既然无可奈何,又无不怀念,那就期待着有朝一日,你我能以更好的自己再次相见。
相信那时,一个合掌,颔首微笑,便知:是你,是我。
|